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二三章 风雨凄凄 悲愤滔滔
左右,他肩宽腰圆,头戴硕大的竹笠,总是将前檐拉得低低的,遮住自己的面庞,虽二人相距只有咫尺之遥,屈原却难见其真面目。他的来往很准时,极有规律。他的右手总提着一个并不显眼的藤包,包内盛有酒、肉、衣物和刀币。他不打扰屈原的写作,来到庙门前,放下藤包,干咳一两声,转身便走。为了感谢这位雪中送炭的不相识的朋友,屈原经常站在庙门口伫立等候,但是,那位戴竹笠的汉子远地里发现了屈原,放下藤包,转身便走,他料定屈原定然会过来取走藤包,因为里边盛的尽是他的生活必需品。有时屈原也隐身于暗处,待农民汉子来到庙门口,猝不及防地窜将过去,欲一把将他拽住,不料这家伙泥鳅一般地敏捷,竟来了个仙人脱衣,溜掉了,屈原只抓到了他的一件上衣。从此以后,农民汉子百倍提高警惕,弄得屈原无计可施,只好无功受禄,整日闷在葫芦里。

    这位戴竹笠的农民汉子不仅常在神庙周围出现,而且影子似的跟随着屈原,屈原竹林散步,他也竹林散步;屈原山中射猎,他也山中射猎,只是总跟屈原保持着相当的距离,将竹笠的前帽檐拉得低低。是跟踪?是监视?是暗中保护?不知道,从他那不间断地送酒、送肉、送钱的举动,屈原推断,不会是恶心歹意。

    多年的风吹日晒,神庙前小溪上的木桥业已腐朽,一天屈原外出归来,竟然木折桥断,坠落于水,幸有戴竹笠的农民汉子在不远处徜徉,闻声迅疾赶来,纵身跃入水中,救了屈原的性命。在屈原卧床昏迷的日子里,一直是这位农民汉子侍于榻侧,煎汤熬药,喂水喂饭,直至神志清醒之后,方悄悄隐去,但酒肉钱物还是照送不误。

    屈原的病体逐渐康复,一天他再次修改《思美人》,心绪十分沉重,不由得到荒野里漫步,以排解心中的郁闷之气。他信步向北,不觉只来到了楚韩边亭。远处里屈原便发现小凉亭内坐着一个人,身边放着一个精致的小包裹,他双手拿着竹笠扇风,脸朝北眺望韩国那边的风光,似乎没有发现屈原的到来。屈原觉得这个人的背影很熟,连忙上前探看。那人倏然回过身来,欠身施礼道:“大夫,愚弟恭候多时了。”

    屈原愣怔了半天,原来自称“愚弟”者,正是那位照料自己的戴竹笠的庄稼汉,急忙回礼道:“谢恩人多有照料!”

    “岂敢,岂敢!”农民汉子撤掉挡在面前的竹笠,自我介绍道:“愚弟便是江北望霞峰的景柏,难道平兄一点也认不出来吗?”

    他乡遇故知,屈原异常惊喜。这位十多年前曾在颂橘坡一起品橘、颂橘的少年朋友,如今竟在自己最贫困、最郁闷的时候暗中关照自己,不禁激动得泪如泉涌。他紧紧拽住景柏的双手,二人同坐在亭中的石鼓上,推心置腹地叙谈个没完没了,当谈到当年“赠宝”一事,屈原还真有些内疚和脸红。

    屈原当了左徒之后,常有过去的少年朋友、同窗耍伴、三亲六故来郢都找他,不是讨官觅职,就是索金求银。为求生活得更好些,忽一日,汉生、石登、景柏同时来找他,屈原分别赠给他们一把锄头、一把镰刀和一包玉米种子,且谓之曰“赠宝”。锄头上铸有两行小字:遍地是黄金,只待勤谨人;镰刀上也有两行小字:莫想山中鸟,喂好笼中鸡;玉米种里有片竹简,上写:不种今年竹,哪得来年笋。这玉米种是不久前屈原使齐用重金换回来的“大马牙”,耐旱防涝又抗虫,比乐平里的“野鸡啄”高产几十倍。它穗大,籽粒饱满,精心耕作便可喜获丰收。锄头、镰刀是楚国最近冶炼出来的,秦晋等六国至今还没有这种铁制农具,它坚而不脆,碰到石头上冒火花而不折损,比原来用的青铜农具胜强百倍。

    屈原之举,不谓不对;所赠之“宝”,亦可谓情深意厚;“宝”上的文字,也颇有激励作用。然而这样做,仿佛在表明,在诸多少年朋友中,只有他能够为官,别人却只是种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屈子传简介 >屈子传目录 > 第二三章 风雨凄凄 悲愤滔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