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二四章 千古绝唱 万世宗师
徒之职,不准他参与朝政,迫使他流浪于汉北荒僻之野,屈原对怀王尽管也有某种程度的怨愤与恨铁不成钢,不是为个人,而是为荆楚,为天下,但却依然一往情深,相信他不会执迷不悟,必将迷途知返,迟早有一天,怀王必召其进京,重执国政。至于怀王那些昏庸之举,对他的不公正处置,屈原并不过多地怨恨,倒是对郑袖、靳尚、子椒一伙为代表的旧贵族恨之入骨,正是他们包围了怀王,佞言谗语不绝于口,蒙骗得怀王有眼视而不明,有耳听而不聪,乃至黑白颠倒,是非混淆,楚才有今日之悲惨结局。来汉北后,屈原创新《九歌》之外,还写了《抽思》和《思美人》两首诗,以文学的形式将自己的遭遇、见解、愿望写进诗里,相信它们必被传到郢都,希望怀王读了能有所感触,翻然悔悟,拨正船头,扬帆远航。然而诗传出去一两年了,却不见有什么动静,看不出怀王有丝毫悔改之意,于是屈原决定倾一腔心血再写一篇。这一篇跟前两篇比,要充实内容,扩大篇幅,加大力度,增加厚重,丰富意蕴,要以雷霆万钧的气势,山崩地裂的伟力,高山悬瀑的激情,烈焰腾腾的忠贞,唤醒怀王,重振雄风,再造辉煌,楚还是大有希望的,天下亦是大有希望的。

    为了构思这首长诗,屈原整日四处飘荡,他居无定室,行无定踪,食无定时,像天上的云,原野的风,水中的浮萍。他来自大自然,要从大自然获得启迪,又要回归大自然。一个人,只有融于洁净的蓝天般的纯真无邪,不杂以任何世俗的矫揉造作,才能够心地无私,襟怀坦白,激情奔放,气吞山河,魄囊寰宇,屈原正是以这样的胸怀和气度来构思和创作他的这首长诗的。

    屈原借用一个具有“离忧”意义的楚国当时的曲名《离骚》作为自己这首长诗的标题。由执掌内政外交大权的左徒降为闲职三闾大夫,继而不准他参与朝政,被迫无奈,来到这荒凉的边塞之地,屈原能无离忧吗?国势倾危,谗佞当道,怀王不悟,屈原虽离而能不忧吗?屈原之所以借用这曲、义相谐的曲名有两个目的:一是避忌讳。因他不便明说“忧楚王”或“忧楚国”。楚人隆巫祀,好歌唱,借曲作词,正好封谗人之口。二是达衷情。屈原远离郢都,来到汉北,无由面君,正好借了歌及歌词的流传,“冀幸君之一悟”。

    休看屈原整日游魂似的走南串北,蓬草般的随风飞转,无所事事似的悠然自得,岂不知这正是他最困惑、最痛苦的时期,他正在泥泞坎坷的旅途上艰难跋涉,好比一个母亲,正是在这看似悠闲的时期受孕,怀胎十月;好比一个设计师,他正在构思宏伟的大厦,绘制复杂细致的蓝图;好比一个天官,他正在煞费苦心地思索怎样赐福人间。正是在这一优哉游哉的过程中,屈原不仅搭好这首长诗的框架,而且连许多细节也都历历在目——胎儿在母腹中健康地成长着,只待一朝分娩。

    屈原要在这首《离骚》中指出,天道是正直无私的,有美好行为的圣王贤君,才能享有他们的国土,他要览察有德之君才加以辅佐。在屈原看来,“美政”是皇天观察民德的客观标准,是“圣哲”的茂行在政治上的体现。他要称道尧舜,抨击桀纣。他为自己的美政设计了一个重要内容,这便是“举贤授能”。要“举贤授能”,就得反对世卿世禄,打破旧贵族对于权位的垄断,选拔真正的贤才来实现政治改革。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得到公孙鞅,燕昭王“卑身厚币以招贤者”得到名将乐毅,可见“举贤授能”是何等的重要。当时的楚国,朝廷贵族专权,屈原还要举更多活生生的实例来说明问题。诸如虞舜,历山耕夫,尧力排众议,以二女妻之,将天下禅让之,天下大治,尧、舜遂成千古圣君;伊尹,有莘氏女之私臣,亲为庖人,汤得之,举以为相,与天下之政,治天下之民;傅说被褐带索,庸筑于傅岩,武丁得之,举以为三公,与接天下之政,治天下之民;吕望市井鼓刀之屠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屈子传简介 >屈子传目录 > 第二四章 千古绝唱 万世宗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