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三四章 悲悼回风 怀念长沙
衽以案志兮,超惘惘而遂行。岁忽忽其若颓兮,时亦冉冉其将至。蘋蘅槁而节离兮,芳已歇而不比。怜思心之不可惩兮,证此言之不可聊。宁溘死而流亡兮,不忍为此之常愁(抚摸玉佩衣襟压抑激情,心中渺渺茫茫走向前方。这一年很快就要过去了,我的一生渐渐就要结束了。香草枯萎了,枝叶飘零了,花朵凋谢了,香气散尽了。可怜我的痴心不可改变,证明这些话是多余之言。宁可忽然死去魂魄离散,不忍为这些事常此忧虑)。”

    诗人在前几章往复咏喟思心、愁苦如此这般的沉重而不能自持,但又始终没有明言其所思者、所愁者为何事,引而不发,至此才喟然道出:“孤子吟而抆泪兮,放子出而不还(我象孤儿呻吟擦着眼泪,又象弃子一样无家可归)。”这两句诗很重要,它既表明诗人思心、愁苦郁结的原因,是前面几章诗文的概括,又为下面的“登石峦”、“上高岩”、“冯昆仑”等情节作铺垫,是全篇的诗眼。诗人无辜遭谗见逐,长期行吟江畔而不能还,“孰能思而不隐兮(谁能忧愁焦虑而不痛苦)。”这种事放在谁的身上,谁都会隐隐作痛。诗人正是为了“不忍为此之常愁”,才一次次地想到步彭咸而死。

    以上几章,诗人极写放逐途中的悲愤忧伤及其产生的根源。

    “登石峦以远望兮,路眇眇之默默。入景响之无应兮,闻省想而不可得(我登上山峦往远处眺望,眼前道路寂寞而又渺茫。进入那无影无响的境界,谁也不能够无念又无想)。”诗人思念楚国,登石山而远眺郢都,希冀得到蛛丝马迹,以慰愁思,然而,熟视不见其影,静想不闻其声,内心极其空虚惆怅。故国的声容听不到,看不见,宗庙之安危不可得而知之,君臣之恩谅已断绝,返楚竭忠尽智亦无希望——诗人愁思陡增,五内俱焚,故不能自已。“愁郁郁之无快兮,居戚戚而不可解。心鞿羁而不可开兮,气缭转而自缔。穆眇眇之无垠兮,莽芒芒之无仪。声有隐而相感兮,物有纯而不可为。邈漫漫之不可量兮,缥绵绵之不可纡。愁悄悄之常悲兮,翩冥冥之不可娱。凌大波而流风兮,托彭咸之所居(心中愁思郁结毫无乐处,思虑难分难解凄切悲凉。思想被约束着无法舒展,我气息幽闷着郁结一团。宇宙多么渺茫无边无际,天地多么广阔无与伦比。听不见的声音还可感触,无形的事物却不能造出。道路遥远漫长无法估量,忧思难以断绝缥缈绵长。悲愁总是悄悄常随着我,神魂飞逝心情才会舒畅。我要乘着波涛随风而去,走向彭咸所居住的地方)。”诗人往复抒写其思心愁苦郁结的情状,以及在这特定的情境中,诗人神思恍惚,于是对外界事物的感受,无不罩上迷惘、悲怆的光圈。诗人运用句式的排比,声韵的重叠,低徊往复,闳中肆外,吟幽叹微,情貌凄苦,读之令人潸然泪下。其中的“声音隐而相感兮,物有纯而不可为。”更反映了诗人对楚国的情感深沉执着,至死不渝。这前一句可用“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作解,诗人与故国永远联结在一起。后一句诗人自谓其对楚的挚爱是纯粹的,忠贞不渝的,非人工所能造为。

    “上高岩之峭岸兮,处雌蜺之标颠。据青冥而摅虹兮,遂倏忽而扪天。吸湛露之浮闵兮,漱凝霜之雰雰。依风穴以自息兮,忽倾寤以婵媛(我登上峻峭的高山之巅,我坐在五彩的虹霓之上。我占据着天空舒展长虹,我又很快伸手抚摸青天。我吸饮的甘露多么凉爽,还含漱飘然而降的凝霜。我依靠在风穴旁休息,忽然清醒过来不禁惊惶)。”诗人驰骋想象,神游太虚,与霜雪云虹相往来。他忽而嘘气成虹,忽而伸手扪天,风驰电掣,气势万千。夸饰奇特,意在说明其德智高远,其力能回天,惜昏君不用,致使楚国岌岌可危。“冯昆仑之瞰雾兮,隐峿山以清江。惮涌湍之礚礚兮,听波声之汹汹。纷容容之无经兮,罔芒芒之无纪。轧洋洋之无从兮,驰委移之焉止!漂翻翻其上下兮,翼遥遥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屈子传简介 >屈子传目录 > 第三四章 悲悼回风 怀念长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