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22章 托古改制
    ●“这怎么敢当!安汉公冲我们跪下,那我们还不得趴着?”

    ●三百虎贲责任重大,专门负责安汉公的安全,进出安汉公官府、私邸的,天王老子也得出示通行证。

    ●王莽志满意得:“这就是教化的作用!当年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如今大汉也能做到这一步,可真是不让古人哪!”

    ●小皇上没日没夜抢修子午道,终于引得旧病复发,王莽的祈祷也没能挽留圣驾。

    宰衡的金印到了王莽手里,可不是拿来撑门面的,四十九岁的王莽,持胳膊挽袖子,准备轰轰烈烈大干一场了。

    这年是汉平帝元始四年(公元4年)。

    王莽既然把周公当成了偶像,在考虑朝政大事的时候,理所当然地要效仿当年周公的所作所为。

    王莽认真回忆着年轻时学过的有关周公的知识,想来想去,他明白了,周公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代大宰,垂范千古,不仅在于他曾经手持大斧,协助武王攻破殷都、灭了纣王,也不仅在于他曾经不顾流言蜚语,毅然诛杀流放了同胞兄弟管叔、蔡叔。王莽认为,周公最伟大的功绩,还是在于他用了七年的时间,订立了一整套政治制度,成为周朝八百年的立国之本。连孔圣人在慨叹春秋年间礼崩乐坏,政治上一团糟的时候,不也无限憧憬地赞美周公订立的西周礼制,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于是,王莽打算学着周公的样儿,制订一套详尽完善的礼乐制度。

    典章制度,是由刘歆主管着的。王莽自然要把刘歆请过来,商量商量怎么个弄法,才能仿照西周郁郁乎文哉的礼乐制度,弄出一套美仑美奂的东西来。

    刘歆立功心切,早就憋足劲了,如今有这机会,怎能辜负领导的信任?

    “安汉公,刘秀冒昧进言,这件事在刘秀脑子里转悠也不是一天两天了,秀琢磨着,要确立能跟周礼相媲美的典章制度,先得从理论上搞清楚,什么是周朝古制,毕竟年头大远了,当中又让五霸、七雄、秦始皇一帮子人搅和得可以,到现在,不好好考证考证,谁还能说得清周朝礼制的来龙去脉、子午卯酉?”

    “嗯,这点我王莽也想到了,咱们太学目前只开了五经这五门课程,十二家学说,每家学说有博士一人,这是远远不够的!我打算增设一门《乐经》,使成为六经,同时增加博士名额,每一经各设五位博士,五六三十位,专门研究古代经典,从中发现历史的闪光点。另外,在全国范围内征求精通一经并教授弟子十一人以上的学者,以及藏有散失的《礼经》、古文《尚书》、毛诗、《周官》、《尔雅》、天文、图谶、钟律、月令、兵法、《史籀篇》文字,或者通晓这些文献意义的人,让他们到公车衙门集合,有一份热发一份光嘛!不光这些人,全国各地,凡是具有卓越才能的读书人,都让他们到首都来,好吃好喝好待承,让他们充分阐述各自的见解,并且着专人记录在案,以便订正多年来流传于世的错误学说,统一各种学术分歧。当然喽,估计这么一来,公车衙门的接待能力怕是抵挡不住,大汉人才济济,怎么也得有万儿八千的,吃、住都成问题。不过,舍不得孩子套不了狼,可不能抠抠搜搜的!我已经下了决心,趁着这两年年成不错,国库里还有点子积蓄,豁出去了,在太学建筑一万间学生宿舍,一来安顿各地赴京的士人,二来也好改善改善太学生们的居住条件……”

    刘歆虽为汉室宗亲,却也是读书人出身,对满腹经纶却又陋巷箪食的现象深有感触,王莽的决定使他异常激动,也忘了先说朝廷规定的那个什么“冒昧进言”了:

    “您这可是积了大德啦安汉公!这要是真能兑现,刘秀敢说,全国士子都得冲北烧高香!功德无量,功德无量!”

    就差念“阿弥陀佛”了。

    王莽啧了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王莽简介 >王莽目录 > 第22章 托古改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