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22章 托古改制
一声:

    “干嘛还‘真能兑现’?如今莽身为宰衡,新刻的大印就在腰里掖着,造多少预算都不用发愁不批准!这不是吹,这一万间宿舍不算,另外还要搞点配套设施,像什么太学市场,什么常满仓,都同步建设,要让优秀人才住得好、吃得好,还得有地方购物,这才体现朝廷对读书人的优惠政策嘛!这可是百年大计!说实在的,大汉穷不穷?是穷,可是又不穷!从达官贵人的牙缝里随便挤点儿,就足够盖他十所八所太学了!”

    刘歆好容易等到了王莽喘气的空档:

    “安汉公,您的设想太完美了!刘秀不才,愿亲自担任太学宿舍的工程总指挥!”

    王莽脸一沉:

    “怎么?颖叔你也看上这份肥缺了?打算在工程上捞点儿油水?”

    刘歆吓了一跳:

    “岂敢岂敢,刘秀只是想尽绵薄之力而已!谁要有那个念头,让他天打五雷轰,不得好死!养个孩子叫他没……”

    文化人,说到这儿生把那俩脏字儿嚼吧嚼吧又给咽下去了。

    王莽哈哈一笑:

    “笑谈,笑谈!太学宿舍不让你插手,不是为了这个,莽另有重托,要仰仗颖叔鼎力相助呢!”

    说着,王莽这位大人物,居然恭恭敬敬给刘歆下了一礼。

    “折煞我也!”刘歆忙不迭地叩首还礼,感激涕零:

    “安汉公但有驱使,秀当不遗余力!”

    王莽凑到刘歆近前:

    “颖叔,莽打算按照周朝故事,重新修建三大建筑,明堂、辟雍、灵台……”

    没等王莽说完,刘歆就蹦了起来:

    “英明!英明!成周盛世,就要重现在大汉了,待刘秀谢天谢地……”

    王莽一拦他:

    “先别谢,明堂、辟雍、灵台,都是成周古制,早已湮灭而不可查,颖叔是我大汉第一才子,博古通今,莽愿请闻其详。这三大建筑具体都是干什么用的,应当怎么建,说得越详细越好。”

    刘歆有点儿当仁不让的意思:

    “这您算问对人了!咱先说这明堂。明者,宣明政教也。但凡有什么朝会、祭祀、庆赏、选士、养老、教学等重大典礼,都在明堂举行……”

    “等等,照这么说,明堂的作用不跟未央宫前殿差不多了吗?”王莽提出疑问。

    “真让您说着了我的安汉公!据刘秀我考证,上古时代,帝王宫室简陋得很,不像咱大汉这么恢宏,未央宫、长乐宫、建章宫、甘泉宫,光是大规模的宫宇建筑群就有好几处。古时候,世风崇尚简朴,一座明堂,就解决不少问题,很有点儿多功能、一揽子的意思咧!”

    “哎哟!这么一来,还用得着大兴土木再建一座明堂吗?”

    王莽有点儿犹豫,毕竟,建明堂得花不少银子呢!

    “用得着,当然用得着!这叫存古制!您不是要恢复周制吗?建明堂就是一个重要标志!”

    “好一个存古制!那么明堂应当怎么建,建在什么地方!”

    刘歆翻了翻眼皮:

    “地址嘛,不宜选在宫中,最好能在郊外,国都之阳的东南郊就不错,一来避免跟宫中的前殿重复,二来举办什么活动,出来进去的满大街也可以扩大影响。至于怎么建,应当严格依照古制。刘秀研究过,周朝的明堂,整个儿建筑上圆下方,八窗、四达、九室、十二重、三十六户、七十二牖,这都是有讲儿的!上圆,法天;下方,法地;八亩,法八风;四达,法四时;九室,法九州;十二重,法十二月;三十六户,法三十六旬;七十二牖,法七十二候。您瞧瞧,一座明堂有那么多讲究,象征性多强!不盖怎么成?”

    王莽点点头:

    “那么辟雍呢?”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王莽简介 >王莽目录 > 第22章 托古改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