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称帝殡天
    小小的衡州一片紧张忙乱。

    最忙的要算胡国柱了。

    胡国柱已经向吴三桂许诺,将在一个月之内完成皇帝登基大典的准备工作。胡国柱真的表现出他惊人的领导才能和组织才能。

    但是,要在一个月之内筹划好皇帝的登基大典,谈何容易。不要说是在衡州,就是在京都北京,一个正式的典礼也要准备个两三个月,更何况是皇帝登基这样的大事!这里是衡州,是个小小的州城,要什么没有什么,一切都要从零开始的准备,说要达到天子的排场,是要多么艰难啊。

    胡国柱不怕。他要创造一个人间奇迹,要用最短的时间内,建造出像样的皇阙宫廷。胡国柱调动起从未有过的激情,夜以继日地忙碌,里里外外,上上下下……

    胡国柱头脑清醒,成竹在胸。首先,他派出数名阴阳先生在衡州附近勘测地形,寻找龙脉;同时派人到周围几个州县搜罗民工、工匠。很快,分派下去的人回来报告,事情已办妥。于是胡国柱下令,在勘测好的龙兴风水的城外平坦之地,修建一座简易的大宫殿群。被搜罗来的二千民工,五百工匠一起上马,整个工地一派繁忙喧腾的景像。胡国柱很满意,连吴三桂看了都不由得点头。

    胡国柱采用拆东墙,补西墙的方法,修建正殿,旁殿,及其附属建筑。又在正殿前边的空地上,平整出一块大大的空场地。场地以宫殿为正北轴心,东西两侧各建了几十排瓦房,共计九千五百间,取九五之数,作为朝房。以备各官员的办公行署。

    皇帝登基是相当讲究的,就拿宫殿来说,依循古制要用明黄色大瓦夏顶,以正黄天,现在胡国柱根本来不及烧制这特种黄瓦。大家都没办法,但是,这也难不倒胡国柱,他派人到各地购买,紧急加工了大量的黄漆,将一大片朝房和宫殿都漆成了黄色瓦面。乍一看,倒也是黄呼呼一片,太阳一照,还亮亮的,人们都为胡国柱的聪明才智而欢呼雀跃。

    胡国柱又在衡山主峰上修了一座祭天坛,以作皇帝行祭天之礼。

    又赶制了王、公、侯、伯等各种爵位的官服仪仗,皇后嫔妃的冠带。

    一切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

    只有一件事难倒了胡国柱。

    皇帝登基要有钟鼓,要有乐器,要有舞女……这些准备却不能随便召人。虽说东西云南平西王府里都有,但是又来不及运来。胡国柱便去请示吴三桂。吴三桂很同情胡国柱难处,把手一挥:“一切从简!”

    胡国柱得了圣谕,乐颤颤地把云南所带来的“宫娥才女”,丫环仆人都派上用场,抓紧时间赶排了乐队、舞队、仪仗队,队伍声势虽然不大,但是的确很有特色。

    李芳华这时也没闲着,他忙着和一批文士拟定封赏诏书,制定朝拜礼仪班次,划定朝房的分配,议定国号,年号等名称。

    最重要的是,还要为皇帝举行一次会试,以示招揽贤才之心。兵荒马乱,何处来举子应试?只好六百里加急快马,一路告示,贴到了云南、贵州、四川、湖北。上书:……只要有真才实才,条件不限,功名不限,能为皇上效忠之人,皆可来衡州应试……等语。见此告示,一些人着实地狂喜,一批人无动于衷,一批人嗤之以鼻……好不容易,来了不到百名,准备为皇上效忠的秀才、举人。

    经过一个月令人窒息的忙乱,筹划终于赶在二月底就绪。

    一六七八年(康熙17年)三月初一日。

    吴三桂称帝的典礼在衡州正式举行。

    这一天,衡州的城里城外到外洋溢着喜悦的气氛。家家户户门口挑起了红红的各式灯笼,门框上贴着喜庆的对子。鼓乐喧天,鞭炮齐鸣,街上行走的人都穿着簇新的衣服,相互点头示意。城里的人纷纷拥向城外,观看今生今世第一位在这里——小小的衡州城称帝的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吴三桂简介 >吴三桂目录 > 称帝殡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