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三、孙大圣原来是只猴子
    ——认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我们知道了人脑有反映能力。现在我们想一想:人脑的反映是怎么产生的?是凭空产生的吗?没有客观事物,人脑能不能产生认识?我们说,人脑的反映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对客观上存在着的事物的反映,没有现实生活当中各式各样的事物,人脑是不能产生认识的。

    同学们一定看过《西游记》吧,可能有的看过这部,有的看过小画书,有的看过电视连续剧。它是我国明代作家吴承恩写的长篇神话,写的是唐僧和他的徒弟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到西天取经的故事。少年朋友们一定非常喜欢孙悟空这个形象,它机智勇敢,敢于同妖魔鬼怪作斗争;它打破迷信,敢于大闹天宫。它有很多本领,会72变,有火眼金睛,能识破妖怪,在花果山众猴当中,它被称为猴王孙大圣。

    说到这里我们可能会这么想:世界上根本没有孙悟空那样的猴子,而《西游记》的作者为什么会写出孙悟空来呢?孙悟空又是什么东西的反映呢?这是因为,世界上确实存在着构成孙悟空的具体形象的各种因素,如猴子的样子,人的性格等等。《西游记》的作者最终还是以现实生活当中猴子的形象和特征为基础,如我们平常就说猴子最聪明、最灵巧,甚至有人认为猴年的孩子聪明,这当然没有什么道理,但它反映了人们认为猴聪明这一事实,再附加上人的性格特征,就是孙悟空了。

    同样,现实生活当中如果根本没有猪,没有牛,没有各式各样的典型人物,那么,《西游记》中就不可能创造出猪八戒、牛魔王的形象来。可见,神话幻想也不是完全与现实无关的东西,而是以人们从现实世界中得到的各种真实事物的感觉材料为基础的,它的内容还是来源于客观世界。

    也就是说,人的认识不可能反映客观世界中根本不存在的东西,认识都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关于这个道理,我们还可以从人们的语言词汇中得到证明。语言词汇是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联系的代表符号。当人们认识一个新事物或设想有某种事物时,就要造出一个词汇来称呼它,反过来说也是一样,世界上根本不存在的事物,语言词汇里也就没有这种符号。例如,没有发明火车之前,人们头脑中根本没有火车的概念,语言里也没有“火车”这个名词。《三国演义》里没有写诸葛亮坐汽车,《红楼梦》里不可能写贾宝玉坐飞机。孙悟空本领再大,也只能是腾云驾雾,而不可能乘坐宇宙飞船去见玉皇大帝。

    也许有的人又会这么想:如果说认识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那么传说中的上帝和鬼神又是什么东西的反映呢?

    原来是这样,在远古时代,由于社会生产力十分低下,以及各种科学知识的缺乏,人们愚昧无知,对许多自然现象得不到正确的解释,像刮风、下雨、闪电、打雷、洪水泛滥或干旱无雨等等,不知道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人们在自然力面前束手无策,不能征服它们,因此就认为存在着一种超自然的力量,控制着自然界。同时也把它看作和人一样,看作是有意志、有愿望的神秘力量,这就是人们头脑中的神。人们对各种各样的神进行崇拜,以求它们的保佑和赐福,于是就形成了宗教迷信。由此可见,宗教迷信就是人们对自己无法支配的自然力的一种歪曲的、虚幻的反映。

    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人们不断地接触到自然界和社会的各个方面,逐步地认识了自然界和社会的性质和规律,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创立和发展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从而对许多自然现象有了正确的解释。

    例如,我们民间流传有这样一句话:“雷公发怒打雷婆,雷婆落泪成江河。”这是对雷雨现象的一种解释。在他们看来,闪电是雷公发怒时眼睛发出的火光,雷鸣是雷公打骂雷婆的声音,下雨是雷婆流下的眼泪,泪水落在地上便汇成了江河。这种说法,同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漫谈简介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漫谈目录 > 三、孙大圣原来是只猴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