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九、梅花香自苦寒来
    ——谈天才

    同学们,你们一定听说过天才这个词。“天才”,意思就是说人的才能是天生的,或者说,人有天生的知识和能力。那么,你们相信真有天才吗?你们知道天才是怎么回事吗?

    我们在前面讲过,人的知识来自两个方面,一个是亲自实践得来的直接经验,一个是通过学习而得来的间接经验。那么,我们应该懂得,天才也是人,他们的知识和能力同样也是来自这两个方面。

    然而,很多人却不懂得这个道理,而认为有“生而知之”的天才。如孔子就说过“生而知之者,上也”,认为有的人“生而知之”,有天赋之才,是最上等的人。

    我们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常常会遇到这样的事:某某成绩很好,或者在文学或数学方面有特别的爱好,因而成绩突出,于是别的同学就认为某某是天才。人们从电视里看到有些少年朋友有特别的才能,比如弹一手好钢琴,写一手好宇,或数学运算快而准确,于是便以赞叹的口气说:“人家是天才。”

    这些说明,人们认为确有天才。天才论的思想对不对呢?我们看王充是怎么说的。东汉时期的唯物主义哲学家王充在当时经常听到人们谈论天才。当时的天才论者曾举出两个例子来证明确有“生而知之”的天才。一个例子是春秋时期项托七岁教孔子的故事。他们说:项托七岁,还没有入小学,能教博学的孔子,当然是“生而知之”。另一个例子是西汉时期尹方的故事。他们说,尹方21岁,没有老师教过,就能够通晓“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被当时的人称为“圣人”,尹方“不学自能,无师自通”,当然是“生而知之”。

    王充反驳说:刚生下来的小孩子,虽然聪明,却什么也不会知道。项托7岁教孔子,因为在三四岁时就已经能够听人说话。尹方21岁“通晓六艺”,因为在十四五岁时就已经见闻很多,都不是什么“生而知之”。

    王充接着说:如果真有“生而知之”的天才,我们叫一位天才从未见过的人站在墙的东面说话,请天才站在墙的西面听话,天才能知道这个说话者长的肤色黑白、高矮如何,家住哪里,姓甚名谁吗?脏水沟里发现一把死人骨头,肌肉都已经腐烂完了,除了这把骨头以外,什么也没有,天才能知道这个死者是什么职业,是老是少,是因为什么而死的吗?很明显,任何天才也不能回答出来,因为任何人也不能“生而知之”。

    王充的反驳是机智的,有力的。世界上没有什么生而知之的天才。

    有的人可能又会问:为什么有的人的脑子比较聪明,有的人脑子比较笨呢?事实的确是这样,不能否认人的生理条件以及生理上的秉赋是有差别的。如音乐家莫扎特两岁就会演奏钢琴,数学家高斯三岁能纠正父亲算账中的错误。近几年,我国择优录取了一批少年大学生,这些少年的确有出众的才能和智慧。我们也常常看到,同样的家庭环境,同样的学习条件,有的儿童聪明些,有的笨拙些,这里头,不可否认有某些先天的因素。

    这是怎么回事呢?人们的看法不完全一致。有人认为比较聪明的人是因为脑子比较大。这个理由并不充分。据调查,现代人的脑子最小的是850毫升,最大的是2100毫升,这些都是正常的。著名的俄国家屠格涅夫的脑子在约达2000毫升,而著名的法国家法朗士的脑子只有1100毫升。有人认为跟脑子的质量有关系,如脑神经细胞的数目,各神经细胞之间的联系情况等。到现在为止,科学上还没有能够完全解决这个问题。不过,可以肯定,这并不是神秘而不可解释的,科学的发展一定能够揭开这个秘密。

    正因为有的人脑子比较聪明一些,就使他们有可能智力发展比较快,成熟比较早,成就比较大。例如,唐太宗李世民18岁起兵,当总司令。初唐的王勃,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漫谈简介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漫谈目录 > 九、梅花香自苦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