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章
4.国防经济体制
为中心,西到伏尔加河,东到叶尼塞河,东西约2000公里,南北约1000公里的国防工业基地。在这一地区内,散布着各类国防工业企业和与其配套的民用工业企业,不经动员即可应付较大规模的战争。苏联还保持了强大的军事工业动员体系。所以,战后苏联经济也是常备型的准战时经济。

    ——注重武器装备出口。苏联是战后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武器出口大国,80年代出口额一度超过美国。武器外销除满足苏联全球战略的需要以外,还具有一定的国防经济意义。它不仅使相当数量闲置的生产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利用,还可以换取外汇以引进先进技术,经消化、吸收、改进后应用于国防工业部门,以提高国防工业的技术水平和增强出口竞争能力。冷战后期苏联经济日益困难时,甚至不惜把先进的武器系统出售给能提供硬通货的国家。

    这种军民分离、高度集中统一的国防经济体制,使苏联的国防建设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为缓和矛盾和增强经济潜力,苏联也曾调整部分国防工业部门的产品结构,利用闲置生产能力生产某些民用物品,但体制模式未发展根本变化。中国和东欧各国等实行计划经济的国家也曾长期实行与苏联类似的国防经济体制。进入80年代以后,中国率先向军民结合的两用型国防工业体制转变,大多数军工企业开始面向市场开发、生产民用物品,民品产值已占国防工业部门总产值的一半以上,国防工业生产能力得到更加充分的利用。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章

首页 >世界当代军事史简介 >世界当代军事史目录 > 4.国防经济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