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4.中东战争
奥格,并继续向阿里什攻击。

    正当以军准备进行决定性进攻时,英国要求以色列从埃及领土上撤出;1949年1 月7 日埃及亦要求停火。以色列接受了停火要求。第一次中东战争遂告结束。以色列在此次战争中占领了巴勒斯坦地区4 /5 的土地,大批巴勒斯坦阿拉伯人沦为难民。

    第二次中东战争爆发于1956年10月29日。这次战争的直接原因是英法企图阻挠埃及收回苏伊士运河。

    1956年6 月,英国军队按照埃英协议,全部撤出埃及。7 月26日,埃及宣布将英法所有的苏伊士运河公司收为国有。英法与埃及的关系急剧恶化,开始积极策划军事解决办法并拉拢以色列参战。以色列早在1955年11月就制订了一个侵占加沙地带和西奈半岛的作战计划,因而自愿充当此次战争的急先锋。英法与以色列的作战意图是,由以军首先向西奈半岛发起攻击,吸引埃军主力增援;英法则出动飞机轰炸埃及,摧毁其军事基地;然后由英法军队从塞得港登陆,向运河区进击,切断埃军退路;最后由以军占领西奈半岛全境,英法占领运河区。

    1956年10月29日下午5 时,以军第202 伞兵旅在沙龙上校指挥下,首先在南线的米特拉山口空降了500 余人,该旅主力3000人与伞兵会合后向山口突进。31日,以军两个连以及包括坦克支队和重迫击炮队的侦察分队在海坦谷地遭埃军伏击,双方激战至下午,以军占领海坦谷地东部。

    为形成威胁西奈半岛北部埃军主力的态势,并配合南线对米特拉山口的进攻,以军于10月31日开始进攻埃军在鲁阿法水坝、乌姆希汉和乌姆卡特夫的防卫体系。当日,以军第7 旅对阿布奥格拉发起攻击,随即占领该地;然后以两路兵力分别攻击鲁阿法水坝埃军据点和向西推进。鲁阿法水坝埃军凭借反坦克掩护体组成的防御工事进行阻击,但以军仍于当夜占领了该地。

    同日,以军总参谋长达扬亲自督促第10步兵旅进攻乌姆卡特夫,但久攻不下。以第37机械化旅亦投入战斗,结果先头部队遭埃军炮兵和反坦克武器的射击,后续部队又误入雷区受损,进攻失败。

    也是在10月31日,英法两国借口保护运河航运,向埃及出兵。英法空军在下午开始对埃及15个机场以及开罗、亚历山大、塞得港和苏伊士等处进行轰炸,并对西奈埃军实施空袭,企图将埃军阻截在西奈半岛。埃军开始有组织地撤出西奈。

    11月2 日,以军为了打破埃及对蒂郎海峡的封锁,命令第9 旅进攻蒂郎海峡西岸的重镇沙姆伊姆赫,于5 日攻占该地。埃军主力全部撤出西奈。

    与此同时,英法空军在向塞得港实施轰炸后,向该地空投了第一批伞兵。

    英伞兵600 人迅速占领了加密尔机场,法伞兵500 人在富阿德港降落并占领了供水厂。下午,英法第二批伞兵又在上述两地着陆。11月6 日,英法登陆部队沿苏伊士运河南下,企图一举占领运河区,但遭埃军抵抗。在塞得港,由于埃军和埃及民众的抵抗,英法军队未能全部占领该城。

    英法的军事行动遭到国际社会的强烈谴责。在美国和苏联的压力下,英法被迫接受联合国停火决议,于11月6 日宣布停火。12月,英法军队撤出埃及。次年3 月,以军也撤出了埃及。

    在这次战争中,英法没有实现占领运河区的目的,并丧失了对中东地区的主导权。以色列则达到了解除埃及对蒂郎海峡的封锁的目的。

    第三次中东战争又称" 六.五战争" 或" 六天战争".从60年代中期起,阿拉伯世界出现了空前团结的局面,埃及与叙利亚加强合作,叙、约、黎在成立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和利用约旦河水的问题上达成协议。这些使以色列感到将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世界当代军事史简介 >世界当代军事史目录 > 4.中东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