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龙源口大捷与红军的建设
会打仗”,“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之中,看出毛泽东对游击战术的最早总结。这些,显然已具有“敌进我退,敌疲我打”的含义。
这种朴素、浅显的游击战术思想,到1928年初又发展、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毛泽东在攻克遂川后,又总结归纳出“十二字诀”:“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退我追。”毛泽东的“十二字诀”,是1928年1月于遂川县城召开的遂川、万安两县县委联席会议上提出的。当年的遂川县委书记陈正人在《毛泽东同志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伟大实践》一文中回忆说:“在遂川时(即1928年1月)就听到毛主席提出的游击战争的十六个字原则了,特别是这年的上半年,听得就更具体了。”参加遂、万联席会议的许大权(万安县委委员、县苏秘书长)、曾华英(万安县委委员)也回忆说,毛泽东曾在遂川联席会议上提出了“十二字诀”。许大权说:“1928年古历正月初,毛主席在遂川召开赣西南农民暴动联席会议,由张世熙、刘兴汉、郭定元等人参加,会后在罗塘的沙窝里召开了会议(名称忘了),讨论了毛主席在遂川的指示:1.十二字密诀。”曾华英说:“毛主席在遂川联席会议上,教导我们对付敌人的办法,要看敌人多少,了解敌人的情况,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敌人来了我们就退,敌人退,我们就后面追。”遂川县革命博物馆资料,1971年。会议参加者、当年万安县委书记张世熙在1928年7月12日的《万安工农斗争及1927年10月至1928年3月大暴动经过情形》的报告中记载:万安党组织于1928年1月7日“接毛泽东占领遂川信,再动员群众准备消灭敌军,而敌军于17日(旧历,阴历为1月9日)闻风弃城逃走,万安县城遂被工农群众占领”。不久,敌军大举进攻,万安农军撤出万安县城,“与敌人搏战的策略是:‘坚壁清野,敌来我退,敌走我追,敌驻我扰,敌少我攻。’因此相持半月,敌军无可奈何。”可见,毛泽东在遂川、万安两县委联席会议上就最早提出了游击战术,即“十二字秘诀”。而万安县委又根据这“十二字秘诀”,进行了具体的运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十二字秘诀”,其实已包含了“十六字诀”的主要内容,基本上是“十六字诀”的雏形。显然,毛泽东是“十六字诀”游击战术的奠基人。
2.“十六字诀”的形成,蕴含了朱德的游击战争经验。
朱德,长期从事军事斗争,有着丰富的游击战争经验。他曾经说:“过去从1911年辛亥革命开始,在川、滇同北洋军阀等打仗,打了十年,总是以少胜多。在军事上的主要经验,就是采取了游击战争的战法。记得在莫斯科学习军事时,教官测验我,问我回国后怎样打仗,我回答:战法是‘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必要时拖队伍上山’。当时还受了批评。其实,这就是游击战争的思想。所以,在这一点上,我起了一点带头作用。”1927年冬,朱德率领南昌起义部分部队在转移途中,也逐渐认识到应将打大仗转变为打游击战,在崇义整训时,就提出了“人”字战术队形的新战术。1928年4月他率领部队来到井冈山与毛泽东部会合后,适逢江西敌军频频前来“进剿”。为此,朱德以他深厚的军事素养和作战实践,率领部队于5月间连续地取得了五斗江、高陇、草市坳、龙源口等战斗的胜利。在这些胜利中,有的是突击战,有的是伏击战,实际上都运用了“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战术。因此说,朱德亦为“十六字诀”的形成作了重要贡献。
3.毛泽东是“十六字诀”的形成和提出的理论概括者。
“十六字诀”的实际形成是井冈山时期的1928年的五六月间。但最早见诸于历史文献记载的是毛泽东于1929年4月5日在瑞金起草的《前委致中央的信》。这封信第一次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