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十三章 反经济封锁的斗争

    一是修牛路。当年,永新的塘边、大屋两村的耕牛放牧,时常发生耕牛上山要吃掉、踩坏禾苗的现象。毛泽东了解这一情况后,便带领红军和群众新修了两条牛路。二是修水利。水利是农业的命脉。边界党和各级政府发动各地农民整修了许多圳、坝,永新县一心乡还修复了一座能浇灌300亩面积的海内塘及大水渠。

    在毛泽东和边界党的领导下,1928年秋,根据地获得了农业大丰收。“宁冈县的粮食比哪一年都好,大增产,为感谢红军,宁冈人民都踊交公粮,支援革命。”“访张桂庭同志记录”,内部采访资料。农业生产的发展,有效地保证了红军的给养,对支援革命战争起了很大的作用。

    解决“吃饭大难”的问题

    自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来到宁冈茅坪“安家”后,近千人的部队给养问题,特别是吃饭问题,成为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到井冈山会师后,这个问题就更严重了。

    负责后勤工作的范树德回忆说:“开始,我们这支队伍只有千把人,没收地主的存粮就能解决吃粮问题。例如:到了遂川以后,只要打几家土豪,就能解决我们一段时间的吃粮问题。1928年4月,朱德、陈毅同志率领湘南部队和我们的部队在井冈山会师,人数猛增到一万多,湘南来的部队中很多人是一家都来了。他们为了革命而离开家乡,到了井冈山,但是我们又不可能都把他们组织成严密的部队,又不能让他们在井冈山当‘叫花子’。”问题就这样严重地出现了。一万多人的吃饭问题,在井冈山根据地是难以解决和长期维持的。1928年5月2日,毛泽东在永新城以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军委书记的名义致信给江西省委并中央,就有“一万人的群众拖泥带水,纪律太糟(一部分除外)”的话,惊呼“吃饭大难”。

    “为解决这近万人的吃饭问题,我们不得不每到一个地方就立即派出一支小队伍专门打土豪。我们就是通过这样的办法搞粮食,并取得必要的物资,解决给养问题。”但是,“当时我们每个人一天吃老秤(老秤1斤是16两)24两,合1斤半。这样每个人1个月就需要45斤”。照此推算,1万人吃一天就要1.5万斤米。这是个多么大的数字!

    怎么办?这就提出了一个如何从根本上治理和解决边界吃饭和经济问题的严峻任务。为此,边界党、军委及毛泽东、朱德等断然采取了三大措施:

    1.将红三十、三十三、三十四、三十五、三十六团遣返湘南。

    “当时正是5月初,由于部队人多枪少,除二十八、二十九团、三十一团外,其他部队战斗力不强,转移活动困难,被敌人压缩在井冈山地区这个范围内,发生了给养困难。因此,上面决定:除编在十师的二十九团外,其他永、资、郴来的农军,全部返回湘南。”

    2.加大打土豪的力度。

    红军每到一个地方,即派出部队打土豪,筹款筹粮,此举甚为奏效。

    3.勒紧裤带,节约开支。

    因为游击战争性质的“工农武装割据”不能常住一地,而往往来到的新地方土豪又已打尽,这就必须用钱购买粮食。但红军的经费同样靠打土豪所得,而且经费有限,这就必须“细水长流”。“办法就是节省一切非必要的开支。例如:办公费规定具体数字,原来擦枪要买油买布……此时,为了节省开支,这些钱我们就节省不花,地主家里有茶油、旧衣服、旧布,很自然的部队就会解决擦枪开支问题了。”在这一方面,毛泽东是勒紧裤带节省开支的模范。“毛委员吃苦菜”、“一根灯芯的故事”等就是最好的说明。

    “打倒资本家,天天吃南瓜”

    井冈山的斗争生活是极其艰苦的,加上敌人对井冈山根据地实行经济封锁,致使这种生活的艰苦到了极度。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全史简介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全史目录 > 第十三章 反经济封锁的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