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辨痓、湿、暍脉证
病的基本症状。

    首二条是从有汗无汗、恶寒与不恶寒,来辨别刚痓、柔痓的两种症型,本条所述才是痓病的基本症状,其中口噤和背反张,尤为辨痓病的确据。由于外邪郁滞筋脉,化热伤津,筋脉失养所致。外邪侵表,营卫失和,则身热恶寒;经脉郁滞,气血不畅,筋脉失养而拘急挛缩,则颈项强急,卒口噤,背反张;邪郁化热而上壅,因而头部烘热,面目红赤;阳气上升而不下达,所以两脚反冷。

    【原文】

    湿家,其人但头汗出,背强,欲得被覆向火。若下之早则哕,胸满,小便不利,舌上如胎①者,以丹田②有热,胸中有寒,渴欲得水,而不能饮,口燥烦也。

    【注释】

    ①舌上如胎:胎同苔,舌上好像有苔生长。

    ②丹田:在脐下为下丹田,在心下为中丹田,在两眉间为上丹田。这里所称应是位于脐下的下丹田。

    【译文】

    久患湿病的人,出现头部出汗,背部强硬不舒,形寒怕冷的症状,想要盖被或烤火取暖,这是寒湿郁于肌表,卫阳被遏之症,治当温阳化湿解表,不可攻下。若误用攻下,势必正气受到损伤,导致阳气下陷、湿阻于中,出现呃逆、胸闷、小便不通畅、口渴不能饮、舌上生苔等症。

    【评析】

    本条讲湿郁于表的症候及误下的变症。

    湿邪外郁肌表,卫阳被湿邪所遏,而不达于外,所以身冷欲得被覆向火。内郁之阳升越于上,所以但头汗出。湿为黏滞之邪,滞着于太阳经脉,所以项背强硬,《内经》说“诸痓项强,皆属于湿”,即指此类症候。这时当以温经祛湿为治,以冀表湿外解,使卫阳得以伸展,则诸症可愈。今反误用攻下,致胃气被戕,因而胸满呃逆,肾气损伤,故小便不利。胸中阳气因误下而下陷,则郁而为下热;胸中之阳因陷下而相对不足,则表现为上寒,于是形成上寒下热的局面。胸阳不振,寒湿郁阻,所以舌面似有湿润的白滑苔。湿阻而津不上布,则口渴欲饮,但毕竟不是津伤,所以虽渴却不能饮,这就表明渴欲饮水仅是口燥烦而已,决不可误认为是真正的热邪。由于本症比较复杂,寒热疑似,对于临床辨证极有启发和帮助。

    【原文】

    湿家下之,额上汗出,微喘,小便利(一云不利)者死,若下利不止者亦死。

    【译文】

    久患湿病的人,误服泻下方药,以致额上出汗,微有气喘,小便多的,是死症;若腹泻不止的,也是死症。

    【评析】

    本条讲湿病误下,阳越阴脱的危候。

    【原文】

    问曰:风湿相搏,一身尽疼痛,法当汗出而解。值天阴雨不止,医云此可发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答曰:发其汗,汗大出者,但风气去,湿气在,是故不愈也。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出汗者,风湿俱去也。

    【译文】

    问:风湿之邪相合,引起浑身疼痛,依照治疗法则,应当发汗驱邪,汗出邪散病则可痊愈。但巧遇天阴下雨不止的话,医生说可以发汗,而发了汗病却不愈,这是为什么呢?答:这是发汗太过的缘故,汗出很多,这样只驱除了风邪,而湿邪仍然存在,故病未痊愈。倘若用发汗法治疗风湿病,只宜让病人微微出汗,这样才能同时解除风邪和湿邪。

    【评析】

    本条讲治疗风湿病的原则和注意点。

    风湿都属六淫之邪,但两者性质有别,风属阳邪,伤人致病甚速,但亦容易解散,湿属阴邪,伤人致病较缓,但亦较难祛除,往往留恋不荆今风与湿合,相互搏结于肌肉筋脉之间,因致周身皆痛,法当治以发汗,以祛邪外出。但是必须注意,发汗不可太过,只应微似汗出,才能有效;否则,就难收到预期的效果。所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伤寒论简介 >伤寒论目录 > 辨痓、湿、暍脉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