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为不传也。

    【译文】

    外感病两三天,已到邪传阳明、少阳之期,若不见阳明、少阳病的见症,而只见太阳病症候的,表示病未传变。

    【评析】

    本条说明太阳病已否内传,应以当时的脉证为据,不要拘泥于日数。

    按照《素问·热论》的计日传经说,两日应传阳明,三日应传少阳。可是两日并未见到不恶寒,但恶热、口渴引饮等阳明症,三日并未见到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等症,则可断定病邪仍在太阳,而没有传变。于此,充分说明了病情已否传变,应以症候为据,决不可以日数印定眼目,这正是仲景师古而不拘泥于古,理论善于结合实践的范例,同时也充分体现出仲景学说是在《内经》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

    【原文】

    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①。若发汗已,身灼热②者,名曰风温③。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④,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⑤;若被火⑥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瘛疭⑦;若火熏之⑧,一逆⑨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注释】

    ①温病:广义伤寒之一。

    ②灼热:形容身热很高,如同烧灼。

    ③风温:温病误用辛温发汗后的变症,与后世的外感风温病不同。

    ④鼾(hān):呼吸时鼻中发出的响声。

    ⑤失溲(sōu):《仓公传》:“使人不得前后溲。”又“难于大小溲。”这里的失溲,含有大小便自遗的意思。

    ⑥被火:误用火法治疗。火法包括烧针、艾灸、熏、熨等。

    ⑦瘛疭(ɡ):手足抽搐痉挛。

    ⑧若火熏之:形容肤色发黄而晦暗,如烟火熏灼的一般。

    ⑨逆:治疗上的错误。

    【译文】

    太阳病,见到发热口渴,不恶寒的,就叫做温玻如果在使用发汗方法以后,热势更高如同烧灼一样,名叫风温。风温的症候特点是尺脉和寸脉都见浮象,自动出汗,身体沉重,经常睡眠,呼吸时鼻有鼾声,而且语言困难。假使误用下法,便会引起小便不利,两眼直视,甚至大小便失禁。假使误用火法,轻则导致皮肤发黄,严重的就会引起如同惊痫的症状,时时手足抽搐痉挛。倘若再用火熏的方法,那就误上加误了。一次错误的治疗,变证虽重,还不至于马上死亡;再次误治,生命危险就迫在眉睫了。

    【评析】

    本条讲太阳温病的审症要点,与误用汗、下、火法的变症。

    【原文】

    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者,七日愈,发于阴者,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译文】

    患外感病,若有发热畏寒的症状出现,是病在阳经的表现;若有无热畏寒的症状出现,是病在阴经的表现。病在阳经的,大约七天可以痊愈;病在阴经的,大约六天可以痊愈。这是七属于阳数、六属于阴数的缘故。

    【评析】

    本条根据恶寒发热的不同情况,来判断外感病的阴阳属性和愈期预测。

    阴阳是两种不同属性相对的机动代名词,任何疾病或者仅是一个症状都有相对的两种情况,把疾病区分为阴阳两种类型,是提纲挈领,执简驭繁的最科学的方法,因而也是辨证论治的主要纲领。例如表与里相对,则表为阳,里为阴,动与静相对,则动为阳,静为阴,强与弱相对,则强为阳,弱为阴,热与寒相对,则热为阳,寒为阴……这是从大体上区分,如进一步分析,表里虚实之中,又各有阴阳;所谓阳中之阳,阳中之阴,阴中之阳,阴中之阴,因此对阴阳的理解,决不应孤立、机械、固定。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伤寒论简介 >伤寒论目录 >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