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症就会出现。阴血本虚反用灸法,使阴更伤;热本属实,用火法更增里热,血液流散于脉中,运行失其常度,灸火虽然微弱,但内攻非常有力,耗伤津液,损伤筋骨,血液难以恢复。

    脉象浮,主病在表,治疗当用发汗解表法,若用灸法治疗,表邪不能从汗解,邪热反而因火法而更加炽盛,出现从腰以下沉重而麻痹,这就叫火逆。若病将自行痊愈的,一定会先出现心烦不安,而后汗出病解。这是怎么知道的呢?因为脉浮,浮主正气浮盛于外,故得知汗出而病解。

    【评析】

    本条分两段:微数脉为阴虚火盛,误灸的严重后果。浮脉为表症,误灸的变症与将自解的机转。

    【原文】

    烧针①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二两也。

    【注释】

    一把香①烧针:用粗针外裹棉花,蘸油烧之,俟针红即去棉油而刺入,是古人取汗的一种治法。

    【译文】

    用烧针的方法以发汗,针刺的部位受到寒邪侵袭,发生红色核块的,必然要发作奔豚。自感有气从少腹上冲心胸的,可外用艾火在其核上各灸一壮,内服桂枝加桂汤,就是桂枝汤原方再加桂二两。

    【评析】

    本条讲因烧针引发奔豚的症治。

    烧针是古代发汗的一种方法,由于处理不当,风寒之邪从针孔处侵入,致使血脉凝涩,针孔处发生红色肿块。风寒之邪引动下焦水寒之气向上攻冲,有如奔豚状,主要是病人自感气从少腹上冲心胸。其病机为心阳虚而肾水上乘,所以外用艾灸其红色核块,以温散寒凝的气血,内用桂枝加桂汤和营卫,平冲逆。

    桂枝加桂汤方

    桂枝五两(去皮)、芍药三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

    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加桂满五两,所以加桂者,以能泄奔豚专也。

    【原文】

    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

    【译文】

    误用火攻而又行攻下,因火攻发汗致损伤心阳,出现烦躁不安的,用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治。

    【评析】

    本条讲心阳虚烦躁的治法和主方。

    火逆指误用火法而导致的变症,烧针为火法中之一种,下后又用烧针,以致烦躁不安,这是心阳受伤,心神烦乱,所以治宜温复心阳,重镇安神的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抵当汤方

    水蛭(熬)、虻虫各三十个(去翅足,熬)、桃仁二十个(去皮尖)、大黄三两(酒洗)。

    右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不下更服。

    【原文】

    太阳病,身黄,脉沉结,少腹硬,小便不利者,为无血也。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证谛④也,抵当汤主之。

    【注释】

    ①谛:证据确实。

    【译文】

    太阳病,出现皮肤发黄,脉象沉结,小腹坚硬的症状,若小便不通畅的,则非蓄血症,而是湿热发黄症;若小便通畅,并有狂乱征兆的,则无疑是蓄血发黄症,用抵当汤主治。

    【评析】

    本条讲蓄血发黄的辨治。

    【原文】

    伤寒有热,少腹满,应小便不利,今反利者,为有血也。当下之,不可余药①,宜抵当丸。

    【注释】

    ①不可余药:有两种解释,一为不可用其他药物;二为连药滓一并服下。

    【译文】

    伤寒,身上有热,少腹胀满,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伤寒论简介 >伤寒论目录 >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