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各有主脉,太阳病脉浮,少阳病脉弦,阳明病脉大,何经的病邪偏重,即反映出何经的脉象。本症阳明、少阳合病,邪热下迫大肠,所以发生下利。此时脉象若实大滑数,则阳明偏胜,不受木克,就为不负,为顺症;如见少阳弦脉,则表明木邪偏胜,木必克土,所以为负、为失。如脉见滑数,多为宿食之症,宿食可下,故宜大承气汤。

    【原文】

    病人无表里证,发热七八日,虽脉浮数者,可下之。假令已下,脉数不解,合热则消谷喜饥,至六七日不大便者,有淤血,宜抵当汤。

    【译文】

    病人没有典型的表症和里症,发热已经七八日,虽然脉象浮数,也可以用下法。假使用泻下法后,脉数没有改变,并且消谷善饥,这是邪不在胃而热合于血分。到六七日不大便的,有淤血内结,宜用抵当汤治疗。

    【评析】

    本条讲阳明血分淤热的症治。

    【原文】

    若脉数不解,而下不止,必协热便脓血也。

    【译文】

    若攻下后脉数不解,而又腹泻不止的,为热邪下迫,势必会出现协热下利、解脓血便的变症。

    【评析】

    本条承接上条,说明下后可能发生的另一种情况。

    下后脉数不解,里热未除可知。下利不止,是中气因下而伤;淤血被热所蒸腐,故协热而便脓血。

    【原文】

    伤寒发汗已,身目为黄,所以然者,以寒湿在里不解故也。以为不可下也,于寒湿中求之。

    【译文】

    伤寒,发汗以后,皮肤与眼睛都发黄色,所以会这样?这是因为里有寒湿未得解除的缘故。治疗这种发黄,不可以用下法,应当在寒湿的治法内去寻求。

    【评析】

    本条讲病人素有寒湿在内,脾胃的阳气早已不足,患伤寒而用汗法,外邪虽去,里阳更虚,因而寒湿愈甚,湿淤不化,则郁而发黄。这种发黄为阴黄,与湿热发黄的阳黄不同。阳黄的黄色鲜明,且必伴有其他热症;阴黄的黄色晦暗,由于阳微湿困,必伴有其他寒症,不难区别。既然与湿热发黄迥异,当然不可用清泄方法,所以,当于寒湿中求之。

    【原文】

    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茵陈蒿汤主之。

    【译文】

    外感病六七天,皮肤发黄如橘子色,小便不通畅,腹部稍感胀满的,主治宜用茵陈蒿汤。

    【评析】

    本条讲茵陈蒿汤症治。

    本条讨论湿热发黄的辨证要点和治疗方法。湿热发黄的黄色鲜明,与寒湿发黄的黄色晦暗截然不同,特举出“如橘子色”来形容比喻,这样,就更有利于鉴别辨证。由于湿热郁滞,所以小便不利,腹部微满,病势偏重于里,故以茵陈蒿汤主治。

    【原文】

    伤寒,身黄发热,栀子柏皮汤主之。

    【译文】

    伤寒,周身发黄,并伴有发热,用栀子柏皮汤主治。

    【评析】

    本条讲栀子柏皮汤证治。

    栀子柏皮汤方

    肥栀子十五个(擘)、甘草一两(炙)、黄柏二两。

    右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温再服。

    【原文】

    伤寒,淤热在里,身必发黄,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主之。

    【译文】

    外感病,湿热郁滞在里,身体必定发黄,若兼有头痛、畏寒、无汗、身痒等表症的,主治宜用麻黄连轺赤小豆汤。

    【评析】

    本条讲麻黄连轺赤小豆汤症治。

    本条是外有寒邪,内有湿热,郁蕴不解的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伤寒论简介 >伤寒论目录 >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