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三部分 草原萨满文化拾遗-1
    晨风吹动着草浪

    羊儿低吻着芳香

    鞭儿击碎了薄雾

    歌声唤来了朝阳

    美丽的呼伦贝尔草原

    你是我可爱的家乡

    你像一朵盛开的鲜花

    永远散发着芳香

    ……

    我喜欢草原,呼伦贝尔曾经是我的最为艳羡的梦,这个梦并不因为我的多次到来而消逝,随着时间和交往的延伸,越梦越浓。

    在呼伦贝尔盟鄂温克族自治旗我认识了已经到呼和浩特内蒙古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工作的涂建军,他陪伴我进行走访。在建军家,他们总让我喝从180公里外的维纳河打来的泉水。维纳河在大兴安岭北麓维纳山脉北侧的山谷之中,在开阔的地褶皱中,涌出八个泉眼,人们传说这是神水,不同的泉眼流出的水治疗不同的病,八股泉水因此被命名为心脏泉、胃泉、头泉、耳泉、鼻泉、胃酸泉、万能泉、洗浴泉等。人们很难想到这种直接打来的泉水泡沫丰富,味道像汽水一样沁入心脾。

    草原的萨满文化已经走入自己生命的衰落时期,这是个回忆多于现实的阶段。这里的老年人多多少少都保留了一些记忆片段,当然其中不乏自己民族的文化专家,他们有的能说,有的能写(比如鄂温克族的哈赫尔、何秀芝),有的能表演。还有几位尚在的老年萨满。有人统计过,到1979年鄂温克族仍然活着的萨满不到10人。可见我们是在流逝的历史长河之河床上捡拾那些珍贵的纪念物。

    草原中生活着不同的民族,有蒙古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汉族……这里有着不同民族的历史记忆,也有区域性的文化现象和文化积累。用鄂温克族一些朋友的话说:鄂伦春族是我们的叔伯兄弟,达斡尔族是我们的表亲(姻亲弟兄)。

    我国鄂温克族人口26,315人(据1990年全国人口普查),其中22,808人居住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根据学者研究,由于历史上的迁徙和居住地区的分散与隔绝,鄂温克族曾被人们分为“索伦”、“通古斯”、“雅库特”等三部分人。其中索伦人最多,从事游牧业、狩猎和农业;通古斯是住在陈巴尔虎旗的鄂温克人,主要从事畜牧业;被称为雅库特的是鄂温克人的一小部分,聚居额尔古纳左旗,主要从事游猎,饲养驯鹿。由于地区分散,从事的生产不同,受外部先进生产方式的影响不同,他们的社会发展极不平衡。被称为“索伦”和“通古斯”的两部分人,很早以前就进入宗法封建社会,而被称作“雅库特”的少部分人,由于从事较原始的游猎生产,生产力十分低下,解放前,尚处于原始社会末期父系家族公社的历史阶段。

    鄂温克族的社会历史调查始于20世纪中叶,以郭布库、吕光天、乌云达赉等为主要调查者的实地考察,涉及到该民族的社会组织、经济生活、历史文化、语言文学、以及萨满教信仰,这批成果主要收录在吕光天主编的《鄂温克族社会历史调查》(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6年出版)以及某些学者个人的著作中。90年代初,以民族学者和民族文化工作者为代表的萨满教专题调查开展起来。这个时期的调查遍及鄂温克族的主要聚居区,调查所获前所未有。收获的主要成果包括一批萨满仪式录像,大批萨满教服饰及其他宗教文物,萨满歌和萨满自传等。90年代末,鄂温克族民族博物馆建立,一批发掘出来的或复制的鄂温克族萨满教文物被集中展示,它代表着迄今为止的主要考查成果。

    2003年8月10日,内蒙古自治区根河市敖鲁古亚乡的11户37名鄂温克族猎民和他们上百头驯鹿,乘坐17辆卡车,从大兴安岭腹地的原始森林,向内蒙古根河市郊三车间——政府建设的新故乡进行“生态移民”。这个消息在中央电视台等媒体相继报道,这些猎民被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寻找神秘的萨满世界简介 >寻找神秘的萨满世界目录 > 第三部分 草原萨满文化拾遗-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