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本年大势
    20世纪30年代是喧嚣的,世界是如此,中国也是如此。

    人们难以忘怀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给民众生活带来的巨大灾难,人们备受失业、饥饿和绝望的煎熬。乘乱而起的法西斯主义横行欧洲,好战的狂吼让人们胆战心惊,黑压压的战争阴云开始笼罩大半个地球。人类面临思想、自由和生存权利被完全剥夺的巨大威胁,只有苏联好像是世外桃源,经济建设在飞速发展,但那里的政治清洗和思想迫害也同样严酷,不过,它的真相在半个世纪以后才广为人知。

    在1935年的中国,所有世界流行的一切,中国也同样流行,从经济危机、法西斯主义、日本侵略到共产主义运动,只是还多了一个经久不息的内战。

    1935年的元旦,北京大学教授胡适抵达岭南,去了广东和广西。他和其他许多旅游者一样,对于这两个省的印象截然不同。外观上,就像《大公报》的记者胡政之在《粤桂写影》中评价的:“广东富而广西贫,广东大而广西小。”至于其内在差别,胡适在《南游杂忆》里不客气地将广西与广州作了比较:“广西给我的第一个印象是全省没有迷信的、恋古的反动空气。广州城里所见的读经、祀孔、祀关岳、修寺、造塔等等中世纪风气,在广西境内全没有了。”但为了对抗南京的蒋介石,两广的当局一直团结得像兄弟一样。当红军过境时,使他们更加恐惧的倒不是夺路而行的红军,而是尾随而来的南京军队。

    从中央苏区撤退两个月后,中央红军承受了前所未有的挫败。湘江一战,亲历者日后回忆起红军鲜血染红了湘江的悲壮一幕,仍然心有余痛。1935年的1月,在贵州的遵义,红军的将领们无法再忍受这样重大的伤亡,拥护毛泽东复出。毛泽东的复出,后来被公认为红军、共产党乃至中国命运的一大转折点。但在当时,奇迹并没有立即出现,为了摆脱追兵,衣着单薄、营养不良的红军队伍不得不向越来越荒凉的西南、西北方向寻找生路。在那一带,他们的敌人既有国民党的追兵,又有严酷的大自然,饥饿、寒冷、雪山、草地等各种因素都在威胁着这支人数越来越少的军队。

    蒋介石在享受着胜利者的快乐,他不仅将红军逐出江南地区,而且让他的追兵开进了贵州、四川、云南等西南省份。这些省份从袁世凯称帝失败以来,整整20年的时间里,就从来没有完全臣服于历届软弱的中央政府。这些边远省份的将军们在红军过境时暴露了自己的虚弱和落伍,他们看到了装备精良的中央军开进了自己多年的领地,既羡慕,又嫉妒,更害怕。弱小的贵州首先被南京政府控制,云南的龙云将军盛情接待蒋介石,四川的军阀们在门户洞开后也不敢怠慢蒋介石这位来自长江下游的“下江人”。

    这年初,厄运连连的中国突然受到列强的恭维,英、美、日在对华投资上惟恐落后,争得面红耳赤。美国派来了经济考察团,日本的工商人士来得更频繁。中国俨然成为一个泱泱大国和远东最大的商品销售市场了。

    1935年,整整一年,蒋介石的政府对日本曲意承欢。日本外相广田弘毅刚提出亲善外交,蒋介石、汪精卫就立刻附和,双方军政高官频繁互访,民间的经济代表团也你来我往,中日关系出人意料地迎来了小阳春。这一年中日关系由公使升格为大使一级,英、美、德等相继仿效。可是国府高官刚刚破涕为笑,华北危机来了,白银危机发生了,大家立刻预感到大祸临头。

    1935年,南京政府的亲日政策是最令人羞愧的,为了满足日本,不惜粗暴地压制本国民众的反日舆论和情绪。当“闲话皇帝”事件发生时,杂志主编杜重远被捕入狱,成了这一政策的牺牲品。《敦睦邦交令》的颁布更是异乎寻常,政府简直就是在声色俱厉地警告国人:日本人可以在中国胡作非为,而中国人只剩下保持缄默的自由。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中国抗日战争全记录(1931-1945)简介 >中国抗日战争全记录(1931-1945)目录 > 本年大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