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三章
    3

    三阳市地处南方省腹部,位于里下河市东南边缘,建市历史并不长,大部分是农业人口,是南方省欠发达的重点贫困地区,也是国家级贫困市之一。现在市委、市政府的所在地三阳镇,往前推几十年,仅是一个有几百户居民的小镇。土地贫瘠,粮食产量低,农民生活很苦,基本上靠刮碱熬盐卤,再将盐卤制成卤糕,换点零钱维持生计,是这儿农民生活的主要特色。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上面来了一位老专家,老人在对其地形地貌进行一番研究后,向南方省和国家计委交了一份报告,预言这个地方可能埋藏着极具开采前景的大盐矿。接着,省矿产局组织勘探队进行了勘探,结果证实了老专家的预言,在省内外引起很大轰动,更是引起了中央和省里的重视。在缺少资源,穷得叮当响的里下河地区,能有这么大的矿藏,真是一个奇迹!不多久,经过中央计委批准,在三阳镇成立盐都矿业建设指挥部,专门负责建矿工作,由一名副省长牵头任总指挥。三年后,成立地方国营三阳盐都盐业矿产公司,编制为副厅级国营企业单位。

    说是矿,其实并不是像人们想象的那样,由工人下井挖掘,而是用开采石油的方法,在不同地点打数口井,将地下的卤水抽上来,再通过专用管道送进制盐厂,制出成品盐用于工业生产。在当时,不论是政治影响还是经济效益,在南方省都有一定的位置,盐矿成了一块大肥肉,让人眼红。

    在计划经济年代,人们的思想比较单纯,总认为社会主义社会任何利益都属于国家的。虽然广播里报纸上经常讲,生产队的土地属集体所有,要正确区分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利益关系,但淳朴厚道的中国农民不理这一套,他们认为,什么国家的、集体的、个人的,连人都是国家的,还谈什么集体的和个人的,只要国家需要,都得无条件服从。因此,盐矿在以三阳镇为中心,半径一百多里范围内打了几百眼井,占用了大量农田,当地农民也没有半点微词和怨言。

    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情况就不同了。随着土地承包责任制的落实,农民获得了土地的使用权,田块中间那一口口盐井,就成了农民与盐矿发生矛盾的导火索,利益冲突不断升级。有的矿井经常被农民在夜间拆除采卤设备,封死井口,给盐矿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开始,当地公安机关还以破坏生产罪抓了一些人,后来这事渐渐多了,就有点儿法难责众。再加上地方政府同情农民,同时也考虑地方的经济利益,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再往后发展,地方政府完全站在农民一边和盐矿对着干。械斗事件经常发生,搞得盐矿无法正常生产。盐矿上访,农民也在上访,把省委大院搞得乱哄哄的,弄得书记、省长整天头疼。后来,国家民政部、商业部和省里成立了一个联合调查组,进行专题调研。有一位专门研究中国区划历史的大学教授,向调研组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建议,用区划调整的办法,让盐矿和地方合并,将他们的利益捆绑在一起,采用大庆油田和大庆市合二为一的管理模式,实行一套班子两块牌子的运行机制。这个建议一提出,就得到了调研组的领导与专家一致认可。他们建议国务院设立三阳市,盐矿的范围也就是三阳市的行政区域。这样,地方利益和国家利益捆绑在一起,矛盾就少得多了。这个方案经国务院批准后,很快得到了有效实施。

    由于多年掠夺式开采,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盐矿矿脉终于趋于枯竭,一万多名下岗职工也成了三阳市的一大包袱,本身经济基础就比较薄弱的三阳市,哪能承受这么重的负担?省政府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海边成立了一个农垦场,一万多名下岗职工被转移到海边围垦造田。从此,三阳市就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地方一级政府,但保留了副厅级建制,仍然隶属于里下河市管辖。不过,书记、市长、人大主任和政协主席得由省委任命或提名,里下河市只有建议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问责简介 >问责目录 > 第三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