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3.战役理论新趋向
    战役是敌对双方战役军团为了达到战争的局部目的或带全局性的目的,按照统一作战意图,在统一计划和指挥下,在一定作战空间和时间内所进行的一系列战斗的总和。它是近代以来军事斗争的主要手段,是战争与战斗的中间环节。所以,战役理论在当代作战理论中处于重要的地位。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总结战争经验的基础上,随着武器装备的更新,战役理论得到相应的发展。美国和苏联是当代世界两个超级军事大国,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战役理论发展的趋向。

    (1)苏军战役理论

    苏联是最早形成完整的战役理论的国家。早在本世纪20年代,苏联军事理论界就提出独立的战役概念,并将把军事艺术划分为战略和战术两个层次的传统做法改为划分为战略、战役法、战术三个层次,使战役理论获得相对独立的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苏军战役理论日臻完善,形成完整的体系。苏军认为:战役是军事行动的一种样式,是武装力量的战役军团或战役——战略军团根据统一的企图和计划,为解决战区、战略方向或战役方向的任务而在规定时间内同时或逐次实施的在目的、任务、地点和时间上协调一致并互有联系的交战、战斗、突击和机动的总和。可以按规模、参加的军种和兵种的多少以及攻防性质对战役进行不同的分类。按规模,战役可分为战略性战役、方面军(舰队、防空区)战役、集团军(区舰队、军、分舰队)战役;战略性战役是战略行动的基本样式;方面军战役是陆战区战略性战役的一部分,也可以独立实施;集团军战役和军战役通常是方面军战役的一部分,在个别战役方向上也可以独立实施。按参加军、兵种的多少,战役可分为合同战役、联合战役和独立战役;合同战役由所有或大多数军、兵种参加,完成一系列互有联系、类型不同的作战任务;联合战役由数个军、兵种参加,按照统一的作战企图联合行动;独立战役由一个军种独立实施,或有其他军、兵种部队协同。按攻防性质,战役可分为各种规模的进攻战役和防御战役。50年代中期,在总结第二次世界大战经验的基础上,苏军提出9 条战役原则,即:集中兵力兵器,在决定性的地点和时间形成对敌优势;积极主动,在战役进程中夺取和保持主动权;大胆机动军队;保持军队的战斗力;各军种密切协同;达成突然性;及时恢复第二梯队和预备队;对战役进行全面保障;实施坚定而不间断的指挥。

    60年代以来,苏军大量装备火箭核武器,提出实施火箭核突击和充分利用核突击效果的思想。常规兵器也迅速更新,作战效能大幅度提高。随着武器装备的发展和军事战略的演变,70年代以来苏军战役理论又有新的发展。

    第一,提出战区战略性战役的概念。苏军认为,由于武器装备的射程、威力、精度和机动性不断提高,军事行动的空间规模迅速扩大,军队快速力和机动力极大增强,指挥器材日益自动化和物质保障工作日益现代化,战区战略性战役成为现代战争中战略行动的基本样式。它的主要特点是:需要几个方面军(舰队、集团军群)、战略核力量、空军军团和防空军的共同努力,由战区指挥机构按照统帅部的意图和计划实施统一的指挥;任务广、规模大、内容复杂,在核战争中还包括实施火箭核突击;在战役过程中,每个方面军(舰队)可以连续进行两个以上的方面军(海上)战役;更加具有大纵深和立体打击的性质。苏军用这一概念取代了二次大战期间使用的方面军群战役的概念。根据这一概念,苏军在80年代划分了西方、西南、南方、远东、西北等五个战区,建立了战区指挥机构。

    第二,强调现代战役的大纵深性质。苏军在二次大战以前就曾提出大纵深战役理论,要求使用当时拥有的远程火炮、坦克、飞机等实施大纵深火力突击和纵深攻击。由于现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世界当代军事史简介 >世界当代军事史目录 > 3.战役理论新趋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