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含水喷洒称“潠”,是古代的一种退热方法。

    【译文】

    病在表,应用发汗法解表去邪,却反而用冷水喷洒浇洗来退热,热邪被水饮郁遏不能解除,使热更甚,怕冷,皮肤上起鸡皮疙瘩,想喝水,但又不是很口渴的,可给予文蛤散治疗。若服药后仍不愈的,可以用五苓散治疗。寒实结胸,有结胸主症,无热症症候表现的,治疗可用三物白散。

    【评析】

    本条分述水寒郁遏表阳与寒实结胸的症治。

    同是水寒之邪,一则水寒在外而郁遏表阳,一则水寒在内而相结于中,所以同条论述,以资比较。

    病在阳,应以汗解之,指太阳表症,当用汗法以解除在表之邪,今当汗不汗,反以冷水潠灌,非但表不得解,反使腠理更加闭郁,而发热更不得去,所以说,其热被劫不得去。由于寒水潠灌,腠理愈闭,邪不去而阳更郁,因而心烦更甚,弥、更、益叠用,意在形容烦的程度严重。寒主收引,水寒外束肌肤,所以肉上粟起。意欲饮水由于烦甚,但里无燥热,所以反不渴,这是表阳郁遏致烦与里热伤津之烦的鉴别要点。水寒郁遏表阳,所以治宜文蛤散。假如用文蛤散未效,再用通阳化气的五苓散。这是一症二法,可根据病情灵活选用。

    寒实结胸,指结胸症的性质属寒属实,与热实结胸完全相反,既名结胸,自是具有心下硬痛等症,所以省略未提,与热实结胸的主要区别是“无热证”,那么,口中不干不燥,舌苔白腻滑润,脉象沉迟等寒症自不言而喻,也就无须赘举了。既然是寒与痰水相结,故宜三物白散以逐水祛寒破结。“小陷胸汤”四字应是衍文,不必深究。其实早在唐代孙思邈所著的《千金翼方》已经直接写作“三物小白散”。宋代庞安常所著的《伤寒总病论》与朱肱所著的《类证活人书》均作三物白散,庞氏并且明确断言“小陷胸者非也”。明清许多注家对此仍然多方曲解,未免徒乱人意。

    文蛤散方

    文蛤五两。

    右一味为散,以沸汤和一升温服,汤用五合。

    五苓散方

    猪苓十八铢、去黑皮白术十八铢、泽泻一两六铢、茯苓十八铢、桂枝半两,去皮。

    上五味,捣为散。白饮和方寸匕服之,每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

    白散方

    桔梗三分、巴豆一分(去皮心,熬黑,研如脂)、贝母三分。

    右三味为散,内巴豆,更于臼中杵之,以白饮和服,强人半钱匕,赢者减之。病在膈上必吐,在膈下必利,不利,进热粥一杯,利过不止,进冷粥一杯。身热皮粟不解,欲引衣自覆者,若以水潠之洗之,益令热劫不得出,当汗而不汗则烦,假令汗出已,腹中痛,与芍药三两,如上法。

    【原文】

    太阳与少阳并病,头项强痛,或眩冒,时如结胸,心下痞硬者,当刺大椎第一间①、肺俞②、肝俞③,慎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脉弦,五日谵语不止,当刺期门④。

    【注释】

    ①大椎第一间:在第七颈椎和第一胸椎棘突之间,主治外感风寒疟疾,头项强痛,背膊拘急等症。

    ②肺俞:当第三第四胸椎横突起间,在脊外方一寸五分,主治外感上气,喘满咳嗽等症。

    ③肝俞:当第九第十胸椎横突起间,在脊椎外方一寸五分,主治气痛,呕酸,胸满,肋痛,黄疸等症。

    ④期门:乳直下二肋间,主治热入血室,伤寒过经不解,胸胁疼痛,呕吐等症。

    【译文】

    太阳与少阳两经皆病,出现头痛项强,或者眩晕昏冒,时而心下痞塞硬结、如结胸状的,应当针刺大椎、肺腧、肝腧,千万不能发汗。误用发汗就会出现谵语、脉弦,若经过五天,谵语仍然不止者,应当针刺期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伤寒论简介 >伤寒论目录 >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