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本年大势
军阵亡官兵献上了一幅挽联,饱含了对这些为国捐躯者的深深敬意:“是国家柱石,是民族先锋,气吞倭寇,神勇远震全世界!为正义牺牲,为和平奋斗,血溅沪野,忠魂长绕大江南!”同一天,全国各地一律下半旗,停止娱乐一天,向阵亡将士的英灵致哀。那场延续了30多天的战事中,第十九路军阵亡2390人,负伤6343人,失踪131人;第五军阵亡1825人,负伤3487人,失踪625人。

    第十九路军的官兵大多来自南国广东,为保卫上海而战死异乡。有了这些忠于民族的无名英雄,第十九路军才成为历史上一个永远值得珍惜的名词。第十九路军军长蔡廷锴黝黑瘦长,行伍出身,面色冷峻,一看就是位职业军人。“一·二八”战事一开始就是世界瞩目的战争,第十九路军与蔡廷锴将军的威名随即名扬中外。

    第五军军长张治中则是一副儒雅书生模样。他是蒋介石的爱将,也是中央军少见的有政治头脑的将军。他常奉命带兵出征,但一打完仗,就立即交出军符,到中央军校的教育长办公室上班。考虑到当时带兵将领的赫赫权势,像张治中这样不恋军权的“傻瓜”百不一见。当初,第十九路军抗击日军的无畏表现感染了这位中央军校的教育长,在征得蒋介石的同意后,他组建了第五军,由原来的国民政府警卫师第八十八师、八十七师构成,都是蒋介石最亲信的部队。烽火连天的淞沪战场上,第五军是焦急待援的第十九路军盼到的惟一援军。两支军队渊源并不相同,但张治中很识大体,一开始就表态,要诚意服从蒋光鼐指挥。

    第十九路军与第五军是为保卫上海而战。上海是远东第一大都会,世界列强在这座城市都有利益上的瓜葛。由于“一·二八”一役,日本在上海并无多少实质性的收获,以致当时多疑的人怀疑中日停战协定后面必定还附有不可告人的秘密条款。其实,协议中最糟糕的条款就是规定中国军队不能驻扎上海,而由保安队和警察负责上海的治安。但这一条并没有能够阻止中国军队于1937年的“八一三”前夜重新进入上海布防。

    上海战事部分挽回了中国军人的名誉,证明中国军人绝不缺乏捍卫祖国的勇气和牺牲精神。而在此之前的数月,东北军在日本的侵略面前无所作为的表现,已让中国军人在全世界面前蒙羞。不论是当时的舆论还是后来的历史书,都把赞美之词奉献给了第十九路军将士。他们果敢应战,并以一军之力单独抵抗日军长达半个多月,赢得举国盛誉,当然是名至实归。不过,第五军将士虽然后至,但付出的牺牲几乎与第十九路军相当,只是轮到分享荣誉时却难免有向隅之感,悄然湮没在第十九路军的巨大光环下。这种落差由于蒋介石顾虑战事扩大而刻意低调处理第五军参战一事而愈发显眼,不过在内心里,蒋介石与其左右将领开始对第十九路军心存芥蒂。第十九路军本来是忠于蒋介石的军队,但在这次战事后双方却疏远了。后来双方关系日渐乖离,直至反目为仇,演成1933年底的“福建事变”。个中原因至堪玩味。

    在1932年淞沪前线休战后,蔡廷锴曾去谒见就任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不久的蒋介石。那次见面给蔡廷锴留下了灰暗的记忆,并记载在他后来撰写的《蔡廷锴自传》中,他尴尬地发现,自己的统帅蒋介石“除普通照常训勉数语外,不似从前北伐时得胜归来召见的微笑与欢容,最后更用力地嘱咐一句,以后须绝对听政府命令”。最后一句话是有所指的。

    1月28日,淞泸战事发生的当日,汪精卫赶往南京就任行政院院长。第十九路军已经接到了撤离上海的命令,他们虽然感到不痛快与不甘心,但并无意违抗军令,准备调防。当时,上海市政府已经完全接受了日本方面的最后通牒。但日本海军陆战队气焰嚣张,主动挑衅,于是尚未换防的第十九路军毫不示弱,在没有接到南京政府的正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中国抗日战争全记录(1931-1945)简介 >中国抗日战争全记录(1931-1945)目录 > 本年大势